孔子(公元前551年9月28日—公元前479年4月11日),名丘,字仲尼,春秋時期魯國陬邑(今山東省曲阜市)人,祖籍宋國栗邑(今河南省夏邑縣)。
中國古代思想家、政治家、教育家,儒家學派創(chuàng)始人。“大成至圣先師”。
見之以細 觀化遠也
《論語?憲問》:“以德報怨,何以報德?以直報怨,以德報德。”孔子對于如何對待他人怨恨與恩德有自己深刻的見解。
子貢贖人
魯國當時有一條法律,魯國人在外國淪為奴隸,如果有人能把他們贖出來,回國后可以到國庫報銷贖金。有一次,孔子的弟子子貢在外贖回了一個魯國人,回國后卻不接受國家的補償,子貢認為應該自覺為國家分憂,且引以為豪。
孔子知道后,批評子貢說:“你這樣做,以后魯國人不會再愿意為在外受難的同胞贖身了。你如果接受了國家的補償,對你來說沒有損失,而你不肯拿回自己抵扣的錢,以后那些贖人后回國接受補償?shù)娜耍坏粫玫酱蠹业姆Q贊,反而會被人們嘲笑。長期以往,誰還會再做這樣的事情呢?”
子路受牛
孔子的弟子子路救了一名落水者,那人為表感謝,送了一頭牛。子路欣然收下了。孔子知道后十分高興的說道:“這下魯國人一定會勇于救落水者了。”
仁義禮智信
思想:孔子提倡“仁義”、“禮樂”、“德治教化”以及“君以民為體”的哲學思想,這些思想構(gòu)成了儒家學說的核心。
教育:孔子是中國古代教育的奠基人之一。他主張“有教無類”,即不分貴賤賢愚,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(quán)利。他興辦私學,廣收門徒,培養(yǎng)了眾多德才兼?zhèn)涞娜瞬拧?/p>
典籍: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化典籍,修訂了《詩》、《書》、《禮》、《樂》、《易》、《春秋》等六經(jīng),這些著作成為后世儒家學派的重要理論來源。
大成至圣先師
孔子的謚號在歷史上經(jīng)歷了多次變化,從最初的敬稱“尼父”到后來的“文宣王”、“大成至圣文宣王”,再到最終的“至圣先師”,這些尊稱和謚號都體現(xiàn)了不同朝代對孔子的尊崇和敬仰。其中,“至圣先師”作為孔子最終的尊稱,被廣泛接受并沿用至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