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古文臣以“生晉太傅,死謚文正”作為一生所求,最高榮譽,那么這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呢?當然是從范仲淹之后。
現如今,提起丞相,大家總會想起“鞠躬盡瘁死而后已”的諸葛亮。提到文正公,自然想起的就是范仲淹。
文脈不斷 風骨俱全
范仲淹在《靈烏賦》寫下“寧鳴而死,不默而生”,也用一生去踐行了自己所言。
二十六歲的范仲淹第一次參加科舉的時候就發出過,“我輩讀書人,不為良相,便為良醫。”若不能成為宰相救國救民,就成為良醫懸壺濟世。
大中祥符八年,范仲淹進士及第,后被授職廣德軍司理參軍,被安排到現在的安徽廣德當官,任職期間,整頓冤假錯案,掃黑除惡。因其政績高升,調任江蘇泰州,在此又大修水利,直至今日,江蘇鹽城市的范公堤還在訴說著范公的事跡。
三十九歲的范仲淹才從地方被召回京城,自此開始一生直諫,諫皇后,諫民生,諫奸臣,諫社稷,可以說沒有范公不能說的,也沒有范公不敢說的。
三軍副總司令
公元1038年,范仲淹臨危受命,前往西北守邊關。在此,范公練甲士,修糧倉,養名將,北宋名將狄青就是范仲淹培養出來的。最后迫使西夏議和,不敢再犯邊關。在此,范公寫下了《漁家傲?秋思》“濁酒一杯家萬里,燕然未勒歸無計。羌管悠悠霜滿地,人不寐,將軍白發征夫淚。”
慶歷三年,五十三歲的范仲淹作為當時大宋的三軍副總司令,開始了新政改革,十條新政是一劑猛藥,可是就是因為太猛了,觸犯了當時的士大夫集團利益。
萌生退意 自辭請鄉
慶歷四年,范仲淹主持的慶歷新政就失敗了,敵人太多了,阻力太大了,范仲淹萌生退意,自辭請鄉,前往鄧州講學。
在此,范公寫下了名傳千古的《岳陽樓記》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,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,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。先天下之憂而憂,后天下之樂而樂。”
華夏千年,文脈群星璀璨,但在這浩瀚的星河中,必定有范公的一席之地。
何其所幸,我們現在的文化傳承還未間斷,仍熠熠生輝。
何其榮耀,有這么多巨匠為我們搭建這華夏文化底蘊,萬古流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