辛棄疾,原字坦夫,后改字幼安,中年后號稼軒,與蘇軾合稱“蘇辛”,與李清照并稱“濟南二安”。
當過“特工”,兩次參加金國的科舉考試,卻志在考察敵情,勘測繪畫出山川地圖。當過起義軍領袖,在其祖父辛贊的臨終三聲“起事!起事!起事”后,拉起兩千人的起義軍加入抗金隊伍中。
當過一方父母官,在殘垣斷壁的滁州,大興基建,興商貿,護農田,造福一方百姓。
當過“特種部隊”教練,其訓練的飛虎軍成為當時的最強戰力,不但鎮守一方,還被金人忌憚。有著極高的軍事素養,撰寫出《美芹十論》《九議》等,條陳戰守之策,卻均未被朝廷采納。
最后,萬般無奈下,紙筆化成槍,獨創稼軒體。
這首《破陣子?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》成為了多少人心中的意難平,
“醉里挑燈看劍,夢回吹角連營。八百里分麾下炙,五十弦外塞外聲。沙場秋點兵。
馬作的盧飛快,弓如霹靂弦驚。了卻君王天下事,贏得生前身后名。可憐白發生!”
那首“眾里尋他千百度。驀然回首,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”,后世對燈火闌珊處的那人有著多種解讀,但是“那人”其實就是是稼軒自己罷了。
是那個22歲上馬殺敵,擦拭槊槍的辛幼安;是那個壯志在胸,殺伐果斷的辛稼軒。
這是辛棄疾對自己的警醒,不要在溫柔的江南水鄉迷失自我。
辛棄疾一生以收復山河為志,以功業自許,卻命運多舛,壯志難酬。
文能提筆安天下,武能馬上定乾坤,最后卻在這腐朽到極致的南宋朝廷里,遺憾終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