歷史的一粒塵埃,落在個人身上,就是一座大山。
《三國演義》,以描寫戰爭為主,訴說了從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,到魏,蜀,吳三足鼎立,最后司馬炎一統三國,開啟晉朝時代。
《三國演義》一共描寫了1191人,有的筆墨濃重,跌宕起伏。有的一筆帶過,輕描淡寫。
有溫酒斬華雄,刮骨療傷,過五關斬六將,單刀赴會的“武圣”關羽。
有鞠躬盡瘁死而后,一心為匡扶漢室,擁有直至今日仍香火不斷武侯祠的諸葛亮。
有一腔熱血,三顧茅廬,從始至終貫徹仁義的劉皇叔;
有寧教我負天下人,休教天下人負我的梟雄曹操;
有七進七出,忠肝義膽,常勝將軍的趙子龍。
有既生瑜,何生亮,江左風流美丈夫的周瑜。
有忍辱負重,憑借隱忍和低調,最終實現“人生贏家”的司馬懿。
太多太多英雄氣,在屬于他們的時代熠熠生輝。可是,隨著慢慢讀下去,悲涼從心中自來。
是諸葛亮六出祁山,北伐無果,最終病逝五丈原的無奈;是關羽最終敗走麥城的悲壯;是火燒赤壁,曹操的壯志未酬;是劉備托孤白帝城的潸然淚下;是姜維一計害三賢,但兵敗自殺的不甘心。一個個英雄的落幕,一個個理想的志而不得,一個時代的結束,卻并未迎來一個更好的結局。
那《三國演義》真正意義上演繹的是什么呢?
作為一部章回歷史演繹小說,其實文中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反派,也沒有所謂的主角貫徹始終。每個人在當下情況下都是正面的,是為了自己的信義做的最大程度的堅守,是為了自己的理想而奉獻終身的決絕。是一個又一個精彩絕倫的故事經歷和橋段,最后編織成了一部歷史著作。
借用孫中山先生的一句話,“天下大勢,浩浩湯湯,順之者昌,逆之者亡。”
歷史的車輪不會因為某個人就停下,也不會因為某件事情就改變最后的結局,所有的一切都會在車輪滾滾中被碾成粉末,終將消散不見。
但是,信義的堅守,理想的追求是這璀璨歷史的一道道光,終會照耀到每個人,終會鼓舞到每個人。正如如今的武侯意志,作為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之一,日漸強盛,被我們每一個人牢記于心,影響至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