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推杯換盞之間,我們可曾想過,杯中這晶瑩剔透的瓊漿玉液,它的名字——“酒”,究竟從何而來?今天,就讓我們跟隨賢酒穿越時空,從古老的甲骨文入手,揭開“酒”字背后塵封數千年的秘密。
源頭:甲骨文中的“酒”與“酉”
在已知最古老的成熟漢字——甲骨文中,我們發現了“酒”字的源頭。然而,最初它并不直接寫作今天的“酒”,而是用一個更古老的字形來表示:“酉”。
“酉”(讀作 yǒu) 在甲骨文中,寫作一個尖底、大腹、小口的陶罐形象,如下圖所示:
這個象形字,描繪的正是商周時期用于發酵、儲存酒的酒壇子。在農業和釀酒業已相當發達的商代,這種酒器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器物。因此,先民們便用最直接的“酒壇”之形,來指代壇中之物——“酒”本身。
演變:從“酉”到“酒”
既然“酉”就是酒,那為什么后來要加上三點水,變成“酒”呢?
這是因為,“酉”字后來被借去表示地支的第十位(用于計時,如“酉時”),并且用途越來越廣。為了在文字上對“酒”這一具體事物進行明確區分,我們的祖先發揮了驚人的智慧,他們在“酉”這個酒壇的旁邊,加上了“氵”(水)作為意符。
于是,一個全新的、表意更加清晰的字誕生了——“酒”。
這個“氵”并非指普通的水,而是象征著酒作為一種液體的物理屬性。“酒”字的結構,完美地詮釋了其本質:似水而非水,乃盛于壇中之液。
這一演變大約發生在周代至春秋戰國時期,在金文和小篆中,“酒”字的形態已經穩定下來,與今天我們使用的寫法一脈相承。
佐證:典籍與考古中的“酒”
《說文解字》——東漢許慎所著的這部字書,對“酒”的解釋最為經典:“酒,就也,所以就人性之善惡。從水從酉,酉亦聲。”
這句話有三層含義:
1. “從水從酉”:指明了“酒”字是由“水”和“酉”兩個部分組成的會意字。
2. “酉亦聲”:說明“酉”不僅表意,也表音,是一個形聲字。
3. “酒,就也”:這是一種聲訓,解釋了酒的特性——“就”,意思是能趨就、成就人性(使之善或惡),充滿了古人對酒的社會功能的哲學思考。
一個“酒”字,就是一部微縮的文明史。它從古老的陶壇(酉)中孕育,在流淌的歲月(氵)里定型。杯中的每一滴酒,都浸潤著厚重的文化底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