沙灘文化特指清乾隆至清末民初,一百多年間,以世居貴州遵義東鄉沙灘的黎氏家族及其鄰里鄭、莫兩家為代表創造的以傳統文化為主,融民間文化和東西洋文化而形成的地域性文化成果。
歷史進程
起源奠基:明朝萬歷年間,黎氏落籍沙灘,到乾隆后期,黎安理開始從事教育和創作活動,被稱為“沙灘文化奠基人”。
他家教嚴謹,培育了一大批人才。嘉慶后期至道光中葉,黎恂、黎愷兄弟先后中舉或成進士,進行詩文創作及學術研究的同時還從事教育活動。
黎恂辭官還鄉守孝后建立藏書三萬卷的鋤經堂,為沙灘文化的興起奠定了基礎。
發展興盛:清朝中晚期的百多年間,沙灘村涌現出以鄭珍、莫友芝、黎庶昌為代表的百多位文人、學者、思想家、外交家。
他們在經學、史學、文學、書法等領域取得卓越成就,有各類專著153種,約1200萬言,多方面的文化學術成就達到全國一流水平。在清朝咸同年間沙灘文化逐漸流傳全國,進而流向東西洋。
發現傳承:1937年刊行的《續遵義府志》中,沙灘文化人的活動開始被關注。抗戰時期,浙江大學西遷遵義湄潭辦學,浙大史地研究所在1942年編著的《遵義新志》最早提出遵義文化的“沙灘期”,正式提出“沙灘文化”概念。2020 年《遵義沙灘文化典籍》首發,對沙灘文化進行系統整理和傳承。
相關典故
鄭珍著《儀禮私箋》:鄭珍窮盡三十載著成《儀禮私箋》,以“疏不破注”的嚴謹態度重構禮學體系,被梁啟超譽為“清代經學殿軍”。
莫友芝解文字之謎:莫友芝精研《說文解字》,其《唐寫本說文解字木部箋異》破解千年文字之謎,王國維贊其“考證精審,實為創獲”。
黎庶昌刊《古逸叢書》:黎庶昌出使歐洲期間編撰《古逸叢書》,將流失海外的 26 種唐宋典籍重新刊刻,開創古籍回歸之先河。
文化影響
學術貢獻:文學創作上,鄭珍、莫友芝、黎庶昌的作品各具特色,三人著作被錢仲聯編入《清詩精華錄》,占全書十分之一篇幅;教育傳承中,黎氏家塾首創“耕讀傳家”模式,培養出舉人48人、進士2人。
地域文化:“貴州文化在黔北,黔北文化在沙灘”,沙灘文化成為遵義文化的一面旗幟,有力地推動著地域文化和教育的進程,引領著一代又一代的青年為理想而奮斗。
文化傳播:沙灘文化成果在清代文壇和學界處于領先地位,不僅在國內流傳,還流向東西洋,促進了中外文化的交流。